你的位置:半岛网电脑版 > 新闻动态 >


“阿庆嫂”扮演者洪雪飞,52岁逝_刘弼汉_北京_舞台

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2:23    点击次数:123


“师姐,天亮之前肯定能到克拉玛依。”——1994年9月14日23时47分,副驾驶座上传来的鼓励声清晰地传入了洪雪飞的耳朵。她回应了一句“开慢点”,紧了紧身上的外衣,接着便没有再多想什么。

凌晨的巨响宛如一声闷雷,面包车猛地冲进了公路旁的深沟。强烈的惯性把后座的洪雪飞从窗外甩了出去,她重重摔在地面,直到生命戛然而止。那一刻,52年的风雨岁月定格在戈壁滩的荒凉之地,同行的人仍在回不过神来。

消息传到北京,戏曲界为之震惊。那个舞台上灵动、正气、又带着江南三分柔情的“阿庆嫂”竟然突然从梨园的名册中消失了。人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悲伤,而是难以置信——她正处于事业的巅峰,状态无比出色,怎么会在这时说走就走?

回溯往昔,洪雪飞于1942年7月出生在一个不安定的家庭。父亲离家另娶,母亲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。贫困的生活虽苦,却也塑造了她倔强的个性。她的嗓音天然清澈,街坊邻里常常听她哼唱两句小调,大家纷纷称她是“吃戏饭的料”。

展开剩余80%

本来,洪雪飞的想法是走一条更为稳妥的路。然而,高考落榜后,她带着试一试的心态报考了北方昆曲剧院。那时,她已经19岁,虽没有系统的训练,但依然有着坚定的信念。在招生老师的一句“好胚子,不收可惜”下,她开始了自己的戏曲之路。

初入剧院,她每天苦练十几个小时。腿功不过关时,她就把板凳倒放当把杆,腰背不够灵活时,她便在自己腰上绑沙袋来负重练习。每当夜深人静,排练厅里只有她一盏孤灯。三年后,她凭借一出《晴雯撕扇》一举成名,成为业内的后起之秀。

1966年,北京京剧团邀请她改学京剧。昆剧转京剧,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。她犹豫了好久,最终还是决定背起行囊北上。次年,《沙家浜》重排,赵艳侠因故辞演,“阿庆嫂”一角空缺。团里果断决定让洪雪飞试试。

既有前车之鉴,难度可想而知。洪雪飞把自己关进排练室,反复对着镜子揣摩节奏、神态和呼吸:既要有江南女子的灵动,又要能展现革命英雄的坚定锋芒。半年磨合后,她的表现令全剧团震惊,后台掌声雷动,观众席也满座不下。那晚,北京城关于“新阿庆嫂”的讨论此起彼伏。

文革时期,八个样板戏轮番上演,《沙家浜》成为其中之一。洪雪飞四处巡演,依然保持着高亢的嗓音和完美的状态。有人统计,仅1970年一年,她就唱了近200场,同行们都为她的体力与毅力所折服。

进入80年代,她逐渐拓展了自己的戏路,角色如《贵妃醉酒》、《白蛇传》、《红娘》等接踵而至。尽管年龄渐长,但她的演技更加成熟,味道愈加醇厚。台下的观众常说:“她轻拢慢捻之间,人物已然立住。”这不仅是对她的夸奖,更是多年磨练后的自然流露。

事业的辉煌背后,她有一个温暖的港湾。丈夫刘弼汉也是京剧演员,性格温和。洪雪飞长期外出演出,家里的琐事全由刘弼汉承担。他曾说过一句话:“你守舞台,我守家。”这句简单的话语,令同行们羡慕不已。两人低调恩爱,默默在圈内成了人人称道的典范。

1994年,油田慰问演出邀请她前往京剧团。虽然新疆路途遥远,气候寒暖不一,洪雪飞心生犹豫,但想到边区观众难得一见的现场演出,她最终答应了。于是,她和团队从乌鲁木齐赶往克拉玛依,为第二天的彩排提前赶路。然而,谁也未曾预料,这一决定将导致她与生死的分界。

事故发生后,克拉玛依油田赔偿了十万元抚恤金。对于普通家庭来说,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。刘弼汉没有接受任何额外的补偿,而是将这笔钱全部捐给了中国京剧院,用于设立“洪雪飞青年演员鼓励奖”。他没有多说什么,只留下了一句话:“她一生为戏而活,这笔钱还是留给戏。”

奖项设立的第三年,一位来自湖北的小生演员凭借《乌江自刎》获得了首届奖励。台下有人私下议论:“虽然没见过洪老师,却得到了她的提携。”听到这些话,刘弼汉只是默默点头,没有多做回应。

2009年后,京剧市场逐渐回暖,小剧场、校园巡演开始复兴。很多“洪雪飞鼓励奖”得主也逐渐崭露头角,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。在行业的讨论中,人们提到洪雪飞时,已经不再仅仅是“阿庆嫂”,而是与“教育”、“传承”、“舞台纪律”等关键词联系在一起。这或许才是她最值得铭记的印记。

我认为,洪雪飞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她塑造的角色上,更在于她对职业的高度自觉——练功时不敷衍,上台时不炫耀,成名后不消耗自己的荣耀。试想,如果她没有那场车祸,以她当时的状态,完全有可能在2000年前后完成从演员到导演,甚至教育者的转变,京剧界的格局可能因此发生深刻变化。

遗憾无法弥补,但幸运的是,“鼓励奖”依然在继续,每年都会有年轻的演员站上舞台,唱响“阿庆嫂开门——”的声音。舞台的灯光一亮起,观众依旧能想起她五十多年前第一次穿上青布衫的光辉时刻。艺术的长路总有人接过接力棒,这一点令人欣慰。

时间无法抹去她的精神。在那条山沟中,洪雪飞的肉体已然沉睡,但她的艺术生命依旧在剧院、在排练厅、在每一位学员的喉间继续歌唱。

发布于:山东省

    热点资讯

    相关资讯